江苏,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和消费重镇,却常被调侃“江苏人没有夜生活”。每到晚上八九点,城市便早早进入“清心寡欲模式”,商圈、餐饮和娱乐场所普遍早早关门,与其经济活力和南方城市应有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人们疑惑为何经济发达的江苏夜经济却如此缺乏活力。为此,江苏省政府于2025年1月8日发布了《江苏省繁荣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首次从政策层面系统性地推动夜经济发展,力求通过创新和引导,激活夜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近年来,夜经济迅速崛起,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商务部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尤其是在大型购物中心和步行街,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已占全天总消费的一半以上。2023年发布的《夜间经济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也显示,夜经济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48万亿元,成为推动全天候、全链条经济模式的关键力量。

夜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通过发展夜经济激发消费潜力,推动商文旅的深度融合,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作为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经济的繁荣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重要指标。

江苏夜经济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成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23年,江苏省45个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夜间消费总额达到818.32亿元,同比增长2.83%;银联渠道的夜间文旅消费突破1869.77亿元,同比增长21.34%,占全天文旅消费的30.15%。这些数据表明,夜经济在推动消费增长和增强经济活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4年7月3日,南京市玄武区,龙湖紫金夜市灯火通明,小吃摊铺井然有序。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江苏各城市积极加强相关政策引导和品牌塑造。例如,南京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遗资源,推出了秦淮河夜游和明故宫灯光秀等项目,将“古都夜韵”与现代景观巧妙结合,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苏州则基于江南园林文化,推出了“拙政问雅”光影夜游和网师园夜花园等项目,通过全息投影和昆曲等非遗表演,赋予园林独特的夜间魅力。

此外,多个城市大力推广“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助力夜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淮安通过开展河下古镇夜游项目,提升了文旅消费生态圈。宿迁则通过夜市规划和创新商业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徐州、扬州相继推出“人才夜市”和“技能夜校”等项目,促进夜经济与就业服务的深度融合。

总体而言,江苏的夜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然而,当前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精细化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夜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提升消费品质,打造多元化夜经济模式是江苏夜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各城市可以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夜间商业街区,如南京的夫子庙步行街、苏州的平江路等,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增加夜间活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此外,建设夜间文旅综合体,整合文化、旅游、商业等多种功能,如无锡的拈花湾小镇,开展夜间演艺、灯光秀、特色餐饮等项目,也有能打造全方位的夜间旅游体验。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江苏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夜间文化体验项目。例如,苏州的“拙政问雅”光影夜游项目,通过全息投影和互动装置,就让游客在园林中体验古代文人的生活。同时,开发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夜间旅游路线推荐和实时信息推送,有助于提升夜间旅游的便利性和体验感。

交通与基础设施的优化也很有必要。江苏可适当延长地铁和公交的运营时间,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确保夜间出行的便利性。增设夜间专线巴士,连接主要的商业区、旅游景点和居民区。同时,增加夜间停车设施,推行“P+R”模式,缓解停车压力,或在热门商圈和旅游景点周边设置更多的停车场,通过智能停车系统引导车辆停放。

此外,江苏还需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夜经济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南京的“夜之金陵”、苏州的“姑苏八点半”等品牌,通过整合当地的夜经济资源,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利用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手段,进行精准营销,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夜间活动信息、优惠券、攻略等内容,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夜间活动。

为实现这些目标,江苏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投入夜经济创新领域。同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夜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加强对夜经济相关文化创意项目的扶持,如夜间文博展览、夜游体验等,也将有助于在夜经济中打造独具江苏特色的品牌。

上海

临港新片区建立日企产业园

1月7日,临港新片区日企(上海)中小企业国际产业园正式揭牌。园区发布五大类十二项政策,包括开办支持、产业链扶持、跨境金融等专属服务。多家日本驻沪机构及重点企业参与揭牌仪式。产业园将依托临港新片区开放优势,打造中日合作示范区,推动两国企业在跨境金融、科技研发和数据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杨浦区率先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

杨浦区正在加速从“工业杨浦”向“数字杨浦”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024年,杨浦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首次突破3000亿元,持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占全市近五分之一。近日,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杨浦率先实施“链长制”,通过设立产业链负责人,聚焦12条关键产业链,包括互联网电商、在线文娱、医药医疗等,力求加速优质企业集聚,并推动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助力数字经济持续增长。(来源:解放日报

江苏

无锡发布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1月8日,无锡市政府发布《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十条举措,助力企业并购重组,推动无锡高质量发展。方案目标到2027年实现并购重组交易总规模超600亿元,培育10家行业龙头上市公司。重点支持产业整合、转型发展及国有企业产业化,且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提供50亿元高质量发展基金和贴息贷款等支持。(来源:无锡日报

南京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方案

近日,南京市工信局发布《南京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方案》,计划到2026年,推动650家工业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且70%达到二级及以上水平。重点聚焦智能电网、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领域,遴选企业650家、数字化服务商60家,并培育100个“小快轻准”解决方案。(来源:新华日报

浙江

浙江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近日,《浙江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发布。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50万辆,整零协同产业体系基本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为此,浙江将从深化整零协同、构建创新服务、强化应用场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标准制度突破等方面发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来源:浙江日报

湖州发布新一轮临港产业发展规划

近日,湖州市发改委和交通运输局发布《湖州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提出四大任务:塑造临港空间布局、构建高端产业体系、构筑支撑体系、打造示范工程。力争到2030年,临港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形成7个百亿级临港产业集群,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20万标箱,提升湖州港综合实力。(来源:湖州日报

安徽

中科大研发新型降温节水膜助力农业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文教授课题组宣布研发出一种新型光谱选择性辐射冷却膜(PMF-RC膜),可有效降低空气和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显著提升作物产量。该膜采用微纳层叠多层共挤技术制备,成本低、制备速度快,耐老化和力学性能优异,适合在温室农业中广泛应用。(来源:安徽日报

长三角首趟快捷物流示范班列从合肥东站开出

1月6日22时,长三角首趟快捷物流示范班列X8506次从合肥东站开出,满载100标箱家电、光伏产品等货物,驶向城厢站。此次班列是铁路部门深化货运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旨在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动“公转铁”运输,全面提升运输时效和服务品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范之千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孙弘健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