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解亦鸿
编辑 | 陶若谷
刚买完机票第二天,27 岁的孟湘函就后悔了。她计划二月跟朋友从广州飞大阪,去年 11 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她用 950 块买下返程航班,第二天就降到 786 块。她发帖表达懊悔," 家人们别学我,熬住,骂机票大法真的有用!"
下单前,孟湘函已经在社交媒体上骂了两天。
" 机票涨那么多,亏我那么任信(信任)你 "" 越看越涨,辜了负(辜负了)我对你的期待 "。这套话术是她从骂机票专用帖里复制的,连语病也一起抄过来,试图反向驯化大数据,把机票价格打下来。孟湘函刷到过不少成功经验帖说," 把四千多的机票骂得降到两千多。"
骂机票帖的评论区,聚集着和她目的相同的网友上万人。已经工作的上班族,假装自己是学生,复制别人的话术哭穷:" 太失望了,学生过年想回家,机票太贵,根本承担不起。"
26 岁的佛山人丙丙在评论区骂了三天,这个春节,她想跟家人一起去山东旅行,期待在烟台看场北方的雪。提前一个多月看票,价格始终维持在 1400 上下,比她的预期价位贵了 300 块。她看到贴子中,有人列出四五家购票软件,声称 " 再涨价通通卸载 ",还有人说 " 机票价格不到 300 以下就不去了 "。
丙丙觉得太夸张了——这样的内容就算被大数据检测到,也不可能实现。她自己改了两处细节,删掉 " 不到 300 以下就不去 ",因为自己的旅行计划很笃定,不可能反悔不去,又加上了首选的南航和山东航空信息,希望精准影响到目标航班。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后悔没熬住的孟湘函,在广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市场数据分析,自认对数字敏感。她对 " 骂机票大法 " 起初半信半疑。
去年 11 月,她一边看机票,一边在评论区骂,等了一天半到周六晚上,价格没有任何浮动,她以为这招没用,又怕错过直飞好价,当晚花 950 块下单。第二天一早,机票突然降了一百多,孟湘函立刻归因——是骂机票起了作用。
为了把 " 骂机票大法 " 对大数据的影响吃透,她从去年 12 月开始在社交媒体搜索便宜购票攻略,决定进行为期 70 天的观察,总结出票价波动的规律。
连续蹲了一周,孟湘函先是验证了 " 星期二理论 " 不存在——这也是网友总结的经验,传闻航空公司在周二进行盘点并调整未来航班票价,这两天消费者容易买到特价或降价机票。她接连两个周二都蹲守到凌晨,但机票价格并没有波动。
重庆大学法学院刊载的论文《大数据杀熟背后的平台私权力及其法律矫正》指出,当航空业以消费者购买机票的不同时间点作为票价变动的因素,大数据则最先以用户消费次数的多少作为价格浮动的因素。
孟湘函听说过类似的规律,她因此担心自己太频繁看机票,会触发大数据的 " 另一套组合拳 " —— " 搜索的人越多,这趟航班可能就会被大数据标记为热门航班,价格反而会往上提。" 后来为了控制频率,她每隔两三天才点开看一次票价。
骂机票失败的经验,被她总结为 " 大数据需要反应的时间 "," 我是周五开始骂的,周日它才降价,说明大数据要有两天才反应过来。"
这样骂了一个月后,孟湘函发现自己想买的那班返程机票,价格从最初的 950 块降到了 650 块,但只维持了很短的几天,价格又很快回升。她认为自己找到了这张机票的极值," 到达这个点后,再怎么骂,价格也很难再下降了,而且每天都去点,大数据会认为你对购买这个机票很感兴趣,又开始给你提价。"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陈志教授则公开表示,骂机票的方法在技术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实际效果有限。" 在手机上反复评价并不会直接改变算法的决策。" 他在新华日报的采访报道中说。
●骂机票帖截图。
大数据面前,人都是模型,而反向驯化大数据,就是改变个体在大数据那里的模型,从 " 上班族 " 变成 " 学生 ",或是从 " 有钱人 " 变成 " 穷鬼 ",平台则会针对不同的模型,调整商品价格。这是孟湘函的理解。
这种差异化定价被称为 " 大数据杀熟 "。北京市消协 2022 年发布大数据 " 杀熟 " 调查报告显示,86.91% 的受访者认为有过被大数据 " 杀熟 " 的经历,82.37% 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消费大数据 " 杀熟 " 问题普遍存在。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孙金云副教授曾于 2021 年 3 月发布调研报告,他和团队用实证的方式进行了一项测试,在 5 个城市花费 5 万元打车 800 多次,得出结论认为,苹果手机用户在打车场景中比非苹果手机用户支付了更多的费用,优惠福利也被打了折。
这次买机票前,孟湘函特意借来朋友的安卓手机比价,发现票价和苹果手机相同,才放心用苹果手机买票。
抢完去俄罗斯摩尔曼斯克追极光的机票,35 岁的电商从业者王全伟,也发了条骂机票的帖子,对杀熟行为泄愤。他是购票软件的金钻贵宾,却发现自己比朋友的机票多花了两百块," 电商也是千人千面,每个人会被推荐不同价位的商品,但至少相同商品的定价是一致的,不像大数据杀熟,同样的商品还能定价不同。"
除了在赛博空间发帖,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也会被大数据检测到,是另一群人的反向驯化策略。
重庆人宋佳佳骂了两天机票后,刷到了时间更好、票价更低的航班,便宜近 1000 块钱,她在骂机票的社交媒体里发帖《反向驯化真的有用!》。
宋佳佳想在春节和老公、闺女一起去烟台玩,但 10 岁的女儿始终不同意,说要去找外公外婆过年。宋佳佳只好先把自己跟老公的票买下来,然后跟爸妈聊天,一直讨论女儿不愿意去烟台怎么办," 她让我跟她爸自己出去玩 "。
一周下来,她发现小孩的机票一直在降价,宋佳佳认为这些聊天内容被手机大数据监听到了," 果然越说不去,票价越降。" 她经历过大数据的区别对待,下馆子想买团购套餐,和老公同时打开手机,发现同样的套餐却在两台手机里有不同价格的优惠。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对于 40 岁的宝妈陈晨来说," 骂机票大法 " 更像是大数据的一次围城。1 月初,她原本在跟表妹商量春节去哪个海岛玩,前脚关上微信,后脚打开社交平台,首页就被推荐了大量旅行攻略,搜完机票,首页又刷到 " 骂机票专用帖 "。
陈晨调侃这个过程," 驯化大数据的方法也是大数据推给我的。" 她觉得评论区的发言像机器人,全在说同样的话,但她看见驯化成功的帖子,也 " 有了投机心理 ",想试着骂一骂,蹲一张便宜的机票。
由于海岛的机票在春节溢价严重,她把旅行计划改为带 9 岁女儿飞大阪。骂机票的一周过去,陈晨看着票价从 4700 降到 4000 出头,决定不再等了,直接下手,没想到早上刚买完,再打开购票软件,又降了 700 块,她在微信跟朋友吐槽这件事,觉得自己是冤大头,接着打开社交媒体,大数据又给她推送了笔记《机票刚买完就降价,如何投诉平台》。
一环套一环,陈晨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大数据算法操控了。但当她在公司跟同事相处遇到矛盾,第一反应仍然是打开社交媒体,读一读首页推荐的《INFP 为什么是最没用的人格》,反思是不是自己性格有问题,才会在冲突中这么软弱。
很多页面,她猜测是自己停留时间越长,就代表在认真看,大数据知道后,又会把相同的内容继续推给她。但是看得多了,又发觉不同的帖子不过都是在说相同的话,表达差不多的意思," 世界越来越像。"
大数据偶尔也带来惊喜。去年秋天,下班很累了,母亲还在催她给女儿做饭,拿虾滑炒韭菜。她想偷懒,就把冰箱里的虾滑拿出来,不等它解冻,整条丢进平底锅里煎,盛到盘子里,虾滑变得像一张细长的虾饼,她觉得滑稽,拍照发在社交媒体里,标题起名为《欢迎来看 40 岁女性对虾滑的企业级理解》。
原以为这条内容挺无聊的,没想到第二天它被大数据推给 9000 多人观看。陌生人在评论区给她留言," 清汤大老爷,这就是我想吃的虾滑的终极形态 "," 这虾滑能给我香迷糊了 "……
但是去年出差,她抽空在当地旅游了几天,把旅行照片发在自己的私人账号上。出差回来,领导把她喊去谈话,说刷到了她的帖子,让她删帖。之后,陈晨把昵称改为 momo,关掉通讯录访问权限,开启禁止推给可能认识的人,而且随时 " 反侦查 ",首页刷到熟人就拉黑。
在这场以反向驯化大数据为名的骂机票行为中,其实很少有人真的在反杀熟,多数参与者拿它当作一种玄学,不过是想在这个冬天,以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出一次门,或者回一趟家。
25 岁的刘明几乎用尽了一切手段,在微信里跟朋友聊天时骂,发朋友圈骂,在小红书发帖骂。老家哈尔滨这两年变成热门旅游城市,他想把回家的机票价格骂到心中的合理价位。
刘明在上海开了家台球厅,兼职当模特,这两年回哈尔滨,却觉得这个城市变得陌生。中央大街的楼梯铺上地毯弄上扶手,饭店里冻梨切成能摆盘的模样,以前他从没见过。去年春节,回家机票从两三百块涨到 1500,刘明今年长记性了,决定提前两个月买机票回家,起飞时间也提前到春节前一个月。
担心机票被游客抢光,他起初花 900 块抢了一张,还是嫌它比往年贵不少,于是骂了半个月机票,终于刷到一张 240 块钱的,干脆退票重买,除去手续费一共便宜了 300。
宝妈宋佳佳的父母每年春节都会提前两个月,从重庆飞往海南避寒。她更喜欢在春节带自己的小家庭,找一个冷门景点旅行。2023 年春节,她跟老公一起带闺女自驾游,从重庆去海南找爸妈过年,在广东徐闻港,原本只需 4 个小时的车程,由于春节拥堵,宋佳佳一共开了 10 多个小时。她下定决心,再也不在春节或节假日去海南了。
去年春节是她最满意的一次出行。兰州成为了偶然踩中的冷门旅游景点,她跟老公闺女一起当背包客,冬天不用带什么换洗衣服,没有拖箱子,一路坐火车,从兰州沿河西走廊到敦煌,整条线下来,没有任何拥挤。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原本今年也想踩烟台这条冷门路线,却没想到闺女嚷嚷要去海南找外公外婆过年,她只好先搁置孩子这张机票。宋佳佳跟老公都在银行工作,过去一年公司降本增效,夏天如果开空调电费超标,都要被算进 KPI,超多少扣多少。今年买机票,不管去哪儿,她总想着,能便宜点是一点。
对骂机票大法进行 70 天观察的孟湘函,也是在为自己下一次的旅行打算。她的消费习惯节俭,朋友入手的大牌包、护肤品、大几百块钱的衣服、盲盒类的玩具,她都不会碰。旅行是少有的额外开支,也是她过去一年找到的有效解压方式。
这是她在广州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第三年,孟湘函遇到了瓶颈期。先是部门离职了五个同事,分到个人头上的 KPI 变重,她也不再是职场新人,领导不像头两年那样帮她分担压力,工资却降得只够付房租和基本生活费。她觉得生活像温水煮青蛙,没有盼头,厌倦一成不变的日常。
旅行也是她偶然求得的解法。工作之后,她很长时间不再旅游,去年因为工作压力骤增,心情跌入谷底,她才拉着朋友说走就走,去泰国沙美岛,躺在沙滩上发呆,晒太阳。岛上突然停电,她为了了解清楚情况,拉着朋友骑摩托车环岛,找到码头,打开翻译软件,问码头的工作人员什么时候恢复供电。孟湘函那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生存能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差,温水煮出来的青蛙,也可以从框架里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拿出一些存款旅行、看一下世界,尤其是看看别的地方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当地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她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找回丢失的好奇心。观察 70 天摸清 " 骂机票大法 " 也属于此类,她希望自己能做点有价值的事。
也有人在实践后终于意识到," 骂机票大法 " 并不会带来任何改变。一个 24 岁的女孩打算过年去芒市旅游,骂了一周机票,票价从 700 涨到 1200,她怕再等下去就真的买不起了,赶紧下单。她发帖告诫其他人," 该出手时就出手,骂机票没用的。" 评论区却引来 1500 条人机感的评论,仍是在骂 " 机票太贵,不去了 "。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 END -
发表评论